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62号提案答复的函
赵祥玺委员(单位,涉及集体提案):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斗牛”安全管理服务机制,促推“斗牛”产业健康蓬勃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建议内容
“斗牛”习俗盛行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各彝族撒尼村寨,是彝族撒尼人最为重视、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民族体育传统习俗。
“斗牛习俗”于2005年7月6日被列入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政发〔2005〕8号);2005年12月,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政复〔2005〕57号)批准,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因“斗牛”本身具有的激烈性、高风险性特点,苛求安全事故零发生不符合该活动本身的特点,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发性、公益性斗牛活动采取限制态度,损坏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和优秀传统民俗活动的影响力,更不利于斗牛产业的发展,而应鼓励的同时加强服务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促进斗牛活动健康蓬勃发展。
二、 答复内容
您在提案中深刻剖析了当前 “斗牛” 活动面临的商业化、安全风险、影响力下降等问题,并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为我们进一步推动 “斗牛” 活动健康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就提案相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完善斗牛基础设施
首先必须重视 “斗牛” 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提升活动安全性和吸引力的关键环节。目前,已联合文旅、涉农等部门,对全县村、组斗牛场进行了全面摸底调研,详细掌握现有斗牛场的设施状况、安全隐患等信息。在资金整合方面,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统筹县本级财政资金,优先向基础薄弱、群众参与度高的斗牛场倾斜。本年度已投入 XX 万元,对 XX 个村、组的斗牛场进行了修缮和升级,包括加固围栏、拓宽观众通道、增设应急疏散标识等,有效增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能力。后续,我们将持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制定三年基础设施提升计划,逐步实现全县斗牛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关于建立服务机制
为提高 “斗牛” 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我们已着手建立全方位服务机制。一方面,组织文旅、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专业人员,成立 “斗牛” 活动安全指导小组,定期深入各活动现场,提供安全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等专业指导。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组建志愿服务队,已在 XX 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吸纳斗牛爱好者、专业人员、村组干部等 XX 余人参与。志愿服务队在活动现场承担秩序维护、安全巡查、应急救援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活动组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下一步,我们将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志愿服务队模式,并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服务优质的志愿服务队伍。
(三)关于完善管理机制
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石林彝族自治县斗牛协会于2015年11月成立,曾经对于石林县斗牛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协会班子成员和会员都发生了变化,一直没有进行换届,多年来几乎处于瘫痪状态。2018年6月8日,石林县文旅局向人民政府上报了一个请示[关于审定石林彝族自治县斗牛活动管理办法(暂行)的请示]。
(四)关于完善保险保障
针对 “斗牛” 活动保险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已多家保险企业进行沟通对接,共同研究建立专门保险险种。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补贴、企业赞助、参与者自付相结合的保费分担机制,降低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经济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保险方案,开展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完善方案后全面推广,为 “斗牛” 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险保障。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高彦欢,0871-67796409)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