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www.kmsl.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25076-202509-102064 主题分类: 2025年
发布机构: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5-09-16 16:10
名 称: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29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关键字: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29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9-16 16:10 浏览次数:0
字号:[ ]

尊敬的昂照琼委员:

您提出的《 关于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建议内容

推动非遗 “活起来、火起来”,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利用节庆人流优势整合非遗资源,打造非遗综合体,如编排融合服饰、乐器、舞蹈等多种非遗元素的舞台剧,或创作展现地方历史、民族文化的剧目,将非遗从陈列馆搬上舞台,融入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以文化带动旅游,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二是顺应现代社会变迁,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设立研发室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和市场化运作,开发文化衍生品、举办非遗文化节,让非遗作品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其吸引力与生命力;三是筑牢代际传承根基,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全生命周期非遗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孩子对非遗的兴趣与尊重,增强年轻一代文化自觉与自信 。非遗传承是系统工程,需政府、社会、传承人及公众协同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二、 答复内容

(一)丰富展演活动

全力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基础设施,截至2023年新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个,目前,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6个,打造非遗保护传承主阵地。依托每年举办的阿诗玛文化旅游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密枝节、牛王争霸赛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五进”活动,营造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投资23万多元逐步建立完善网络数字展示平台,积极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线上线下服务机制,线上服务跟云南省总分馆接轨。逐渐记录和完善非遗各级项目数据,目前,文字、图片达1240条,音视频数据达240小时,为充分展示石林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线上线下服务。

大力组织开展各类展演。利用“文化遗产日”“火把节”“情歌节”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活态文化传承”展演、展示活动。先后组织各级传承人参加云南非遗集市(第三期)暨2022年窗花节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作品评选及展示展演活动、云南省非遗联展、南博会表演等各级各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展示了非遗的卓越风采,进一步提高全民共同参与、社会自觉保护的意识。2023年,我局在面临经费困难、人员紧缺等问题的情况下,在县民族宗教局、石林管理局等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牵头参加了昆明市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暨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参赛的《彝山鼓乐》、三弦弹奏《撒细绕》《竹叶长青》三个节目分别获市级金、银奖和传承奖,其中,三弦弹奏《撒细绕》获省级铜奖。与少数民族组合、新生代说唱歌手共同演绎的节目《新阿诗玛长诗》先后参加市委宣传部、市版权局主办的版权宣传活动和2023中国南亚博览会。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志雄、昂秀仙共同演绎的《放羊在圭山》代表云南省参加2023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石林风采。

(二)打造特色保护项目

深入推进整体保护。对重点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共有特色鲜明的各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3个(糯黑村、月湖村、阿着底村)、市级5个(维则村、海宜村、芭茅村、大老挖村、下冒水洞村)、县级4个(上蒲草村、岩子脚村、红路口村、矣美堵),编制完成6个保护区保护规划。

着力提升项目品质。2022年底,“十里香茶”、“石林火把节”、“狮虎面具”3个非遗项目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县文旅局将结合项目实际,充分挖掘项目内涵,积极传承项目基因,努力讲好非遗故事,着力提升省级非遗项目品质和影响力,紧紧围绕石林县全域旅游“51068”重点任务,积极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石林文化和旅游品牌,为文旅融合贡献非遗力量;充分发挥石林刺绣、彝族服饰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作用,联合多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指导成立石林刺绣协会,为石林刺绣产业搭建起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积极探索 “非遗 +” 模式,以石林沙布玛音乐主题餐厅为试点,将彝族歌舞、刺绣、饮食等非遗元素融入餐厅运营,依托阿诗玛文化旅游季举行试点授牌仪式,打造非遗产业化发展新样板;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对石林县老城片区文脉打造的工作部署,启动李垙故居建设石林彝族(撒尼)刺绣主题馆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展示撒尼刺绣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 下一步工作

一是以石林县《阿诗玛》、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等非遗项目为载体,立足石林的原生特质,通过深入剖析其历史文化内涵,探索在当代环境下提升其可见度、展示保护成果及增强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打破传统思维,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现实议题,打造“题材当代化、表达年轻化、传播立体化”剧目。

二是依托石林撒尼人家彝族刺绣非遗工坊、七彩美伊彝族刺绣非遗工坊等现有载体,联合云南本地高校设计专业团队,设立非遗产品创意研发室,围绕石林特色非遗项目,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如阿诗玛主题文具、撒尼刺绣饰品、彝族器乐造型摆件等;鼓励“社会参与”,搭建非遗产品展销平台,通过线上电商直播、线下文旅展会等渠道拓宽销售路径,推动非遗产品从 “展品” 变 “商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增强非遗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命力。

三是持续优化非遗课程设置,将彝族摔跤、狮虎面具制作等非遗技艺纳入学校课程。推动非遗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通过组织开展非遗“五进”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家乡非遗的兴趣与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确保石林非遗代代相传。

推动非遗 “活起来、火起来” 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以非遗专家委员会为智力支撑,充分吸纳社会各界建议,统筹政府、企业、传承人、公众等多方力量,完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与人才激励机制,全力推动石林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高彦欢,0871-67796409)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9月16日


友情链接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石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石林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1-67796695 邮箱:slxxgk@qq.com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