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24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高磊、孙瑚霙、毕晓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石林县现有机构及人员作用,传承弘扬阿诗玛文化,助推石林县文化旅游提档升级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建议内容
石林县作为“中国阿诗玛的故乡”,坐拥以《阿诗玛》叙事长诗为核心的国家级非遗资源,文旅融合潜力巨大。但目前存在机构职能弱、人才结构差、民间活力低等问题。为落实相关保护条例,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出两方面措施:一是强化机构职能,发挥民族研究所作用整合研究成果并推动文旅转化,激活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效能以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阿诗玛歌舞团建设并组建演艺公司、推出精品演出;二是优化人才管理,杜绝混编混岗保障专业人才专注核心工作,设立绿色通道促进编外人才晋升,建立“传帮带”机制培育专业人才梯队 。
二、 答复内容
(一)强化机构职能,构建专业化传承体系
一是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为非遗保护工作夯实基础。自 2023 年起,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挂 “三块牌子”)整合研究力量,完成《阿诗玛》原始唱腔数字采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如李有贵、普照光等),联合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开展非遗项目创新课题 5 项。2024 年协助拍摄《阿诗玛的回响》等宣传片,推动文化数字化传播。
二是成立推进石林非遗活化、产业化发展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以进一步推进石林县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全域旅游。结合石林县非遗保护和传承实际,制定《石林县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实施方案》,于2025年5月1日对非遗活化利用试点单位——石林沙布玛音乐主题餐厅进行了授牌,这是一次“非遗+餐饮+旅游”的创新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从“高高在上”变为“触手可及”,让每一位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记住石林的文化温度,深度了解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三是成立推进石林刺绣、彝族服饰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助力石林刺绣协会成立,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搭建交流平台、推进传承与创新、拓展刺绣产品市场、整合人才资源等举措,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开发出具有石林特色的刺绣旅游产品,推动文化和石林旅游深度融合。
四是联合县妇联和石林县七彩美伊彝族刺绣非遗工坊开展“定向订单式”手工艺品培训,以“企业订单+定向培训”模式,让刺绣技艺直接对接市场;深挖非遗价值,通过野生菌文创产品研发,让传统手艺焕发新活力;更开创“居家就业+灵活创业”新路径,让妇女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实现增收,真正实现“背着娃绣着花,不出家门有钱花!”
五是依托石林县鹿阜旧城区,分步骤打造石林县文化地标。自2023年起,通过摸底、调研、资料搜集等前期准备,将阿诗玛文化文献馆项目作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建设专项”,向县级发改部门报送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地方政府专债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并纳入石林县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储备库;计划在2025年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建成集展示、培训、销售为一体的刺绣主题馆。
六是严格落实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要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农民画馆功能定位,全年无休开放,做好日常及节假日接待服务。在每年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 劳动节、“五四” 青年节等节假日,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石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石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联合中央美院、云南民族干部培训基地等 20 余家单位,开展非遗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
七是鼓励各乡镇(街道)、村组以及传承人建立刺绣传习馆、传承基地,逐步建立了一批以南部圭山、长湖镇,北部月湖、老挖村等传统文化保护区为示范的“彝族(撒尼)刺绣”传承村落。设立有石林县非遗传习展示馆、国家级传承人毕跃英“方寸间”刺绣工坊、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晓梅“撒尼人家传统服饰传承展示室”、王爱国刺绣生活馆、黄毕兴彝族摔跤馆等多个传承基地、传承点。鼓励各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八是制定《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工勤人员考核工作方案》《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聘用实施办法》,为文旅局人员管理构建起科学体系。考核工作方案通过明确考核标准与流程,客观评价人员工作成效,为岗位调整、奖惩激励提供依据;岗位聘用实施办法规范聘用条件与程序,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优化人才配置。二者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员工提升专业能力,推动阿诗玛文化传承、文旅项目开发等工作高效开展,为石林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二)优化人才管理,激发专业队伍活力
一是坚持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原则,依托春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火把节等节庆,开展彝族(撒尼)刺绣和服饰展示展览活动。组织开展各级刺绣传承人培训和交流,组织传承人到全国各地学习交流,积极帮助传承人争取上级相关创业项目,全面提升撒尼刺绣相关领域人员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彝族撒尼刺绣传承人,助力石林传统彝族刺绣创新发展。截止目前,彝族(撒尼)刺绣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5名,县级传承人8名。充分发挥传承人作用,在全县范围打造刺绣名师工作室,通过言传、手帮、身教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刺绣骨干力量,为彝族撒尼刺绣发展打下基础。强化文化交流融合,多次组织传承人与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纺织与工程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促进交流活动,积极探索保护、传承、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优化管理考核,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统筹用好昆明市名匠、石林工匠等评选机制,完善退出机制。积极扶持传承人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推荐云南七彩美伊民族工艺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曹彩梅成功申报为2024年度云南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通过积极申报,有26名县级非遗传承人进入第六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公示名单,5名省级非遗传承人被命名为第七批非遗传承人。
三、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校地合作模式,以“非遗+”的模式,与高校联合打造 “非遗传承研究基地”、“文创产品研发室”等平台,共建非遗保护、民族传统工艺等特色专业,将课堂教学与非遗实践基地实习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非遗传承一线,跟随传承人学习技艺,参与非遗项目开发,实现 “产学研” 一体化培养
二是加强文化设施管理与利用,做好非遗馆、农民画馆等场所的维护和开放工作,加大免费开放宣传,力争年到馆超万人,并开展不少于 3 次流动展览。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阵地作用,丰富公益培训类型,全年开展民间器乐、少儿艺术等培训不少于 20 场次,针对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专项培训;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不少于 5 个优秀文艺作品并推广,提升文化供给质量。
三是以节日为契机,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依托春节、火把节等举办群众喜爱的活动,落实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全年开展综合性文艺演出等不少于 10 场次,为特殊群体开展活动不少于 2 次。加强文艺团队培育管理,辅导不少于 3 个民族民间艺术社团,引导长湖民族民间艺术团等优秀团队积极参与全县文艺活动;开展普及性培训不少于 4 期,举办 2 期美术培训班与 3 期画展,重点提升民间绘画水平,收藏 8 件农民画精品,活跃基层文化氛围,增强文化影响力。
四是以多部门协同联动为核心驱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对于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组织其参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讨会、研修班、活动等,与通过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理论研究与创新转化能力。并结合技艺类别,将其纳入石林县人才库。以此不但能极大提升个人荣誉与社会知名度,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时拥有更强竞争力,获得更多培训深造、学术交流机会,接触前沿技术与理念,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同时,也能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规范发展和在带徒传技中培养后备人才,保障行业人才梯队建设。
五是探索建立非遗项目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非遗人才及民间艺人成立工作室、合作社,开发文创产品、开展文化服务,实现技艺传承与经济效益双提升。联合企业、机构开发非遗相关职业岗位,明确职业标准和发展路径,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非遗传承事业,推动非遗人才及民间艺人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高彦欢,0871-67796409)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