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石林彝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61号 提案答复的函
共青团石林彝族自治县委员会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61号
提案答复的函
苏志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主要内容
1.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制定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
3.加强与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合作。
4.采取适当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
5.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县教育体育局要求并指导各中小学,特别是以“5·20”心理健康月等重要活动为契机,结合本校实际,由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联合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通过使用标准化心理量表、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进行师生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筛查和动态了解,致力于建立并逐步完善“一生一册”的心理健康档案,为早期识别和干预奠定基础,形成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同时,按照县级统一安排,计划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启动全县学生心理筛查及后期监测工作,动态掌握全县学生心理状态。
抓好关键时间节点干预。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师暑期“小学期”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意识。组织各学校开展入户家访,提前了解学生假期状态。开学后,通过组织观看“开学第一课”、开展新学期适应性主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同时,密切监控学生返校情况,对未及时返校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跟进,对筛查中发现的需要专业心理帮助的学生,启动转介机制。
实施重点关爱项目。石林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团县委指导下,以巴江中学为试点实施了“心灯计划”试点项目。该项目针对学校评估筛选出的存在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群体,开展精准干预。通过与所有监护人进行电话访谈、对高风险学生进行上门家访等方式,深入评估其家庭环境、情绪状态,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对疑似精神障碍的学生积极引导科学就医,并为所有介入学生建立了详细的“一生一册”档案,进行跟踪服务。
构建专业转介支持网络。中心与各学校建立了顺畅的转介协作机制。对于超出学校辅导范围、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干预的学生,由学校推介至中心,中心进行专业评估并提供后续的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对于更为复杂的疑难个案,中心将进一步向上转介至昆明市级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或医疗机构的专业科室进行诊疗,确保学生能获得恰当且及时的专业帮助。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
共同推进分级预警试点。在市委政法委大力支持下,石林县在巴江中学联合开展试点工作,制定《石林县巴江中学不良行为学生分建档与销号退出管理办法》后,中心积极配合参与。该办法建立“红、橙、绿”三色分级管理机制,与中心“心灯计划”相互衔接、形成合力。依托“心灯计划”项目,为重点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评估和干预服务,与教体系统的分级管理形成有效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预警干预体系。试点学校建立每月综合评估制度,根据学生行为改善情况动态调整档案等级。团县委指导中心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形成“建档-干预-转化-销号”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级档案的销号条件和流程,确保干预效果的持续性,为在全县推广心理健康分级预警机制积累实践经验。
强化部门联动与内部管理。一是中心积极构建多部门协同保护网络,与教体、公安、检察、妇联、民政、街道办等多个部门建立转介绿色通道,半年来接收正式转介函件5份,联合下沉至板桥、鹿阜、长湖等乡镇(街道),开展上门危机干预10人次、并对多名严重不良行为或困境儿童开展入户家访及心理疏导30人次。依托市级绿色通道,成功转介10人次至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接受专业医疗干预。整合县总工会、检察院及爱心企业资金10万元,与2家石林本地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承接服务项目6个,协作开展危机干预1起、入户家访21人次,资源整合与协同处置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依据实际运行需要,制定并完善了包括《石林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工作制度》(区分医生、教师、社会心理咨询师等类别)、《强制报告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等25项内部管理制度,覆盖咨询流程、档案管理、安全防控等环节。三是2025年8月起,中心正式入驻县综治中心,建立常态化坐班制度,深度融入全县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工作大局,履行专业服务、预防宣传、风险监测、联动处置与资源整合五大职责,实现了服务关口的前移。
(三)加强与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合作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团县委与教体部门密切配合,通过系统摸排和培育,建立了一支包括54名心理咨询教师和12名精神科医务人员在内的专业队伍,定期在中心值班值守。聘请云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陈明星教授担任顾问,开展专业督导和座谈交流2次。组织开展业务培训3场次,选派骨干参加省市级专题培训4场,组织工作人员参加萨提亚模式工作坊等专业学习4场,全面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深化校地合作与资源整合。2025年6月,团县委与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签订校地共建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中心2名工作人员加入陈明星心理工作室,定期参与线上督导5次;组织观摩高校“5·25”心理游园会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联合高校专家团队深入板桥街道举办家庭心理健康讲座,服务家长学生50人次。同6月,中心与心之源青少年心理健康事务服务中心、石林达岸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两家社会组织举办公益合作签约,共同承接服务项目6个,联合开展专题活动石林县首届“爸爸节”、危机干预1起、秋季开学入户家访24人次。
推进服务项目实施与拓展。石林县2025年“5·20”心理健康月期间,中心应邀到学校开展团体辅导、专题讲座5场,服务510人次。组织跨区域交流学习,赴禄劝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地交流2次,到官渡区润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调研学习先进经验。中心联合教体局组织全县26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开展“心起点”心理工作坊系统培训,提升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帮助教师将科学的心理辅导技术和评估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四)采取适当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
发挥学校主渠道调节作用。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各中小学每周开展主题班会,围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人际交往等主题进行系统引导。全县中小学均规范设立心理咨询室并保障开放时间,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心理疏导服务。各学校深入利用“5·20”心理健康月等重要节点,设计开展“我的情绪小怪兽”绘画、“快乐交朋友”团体游戏、“写给未来的信”书信等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特色活动,有效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培养兴趣爱好、学会规划时间。
强化家校与社会支持合力。团县委依托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联合多部门开展面向学生的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举办亲子团辅、家长讲座及“爸爸联盟”父母成长课堂,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沟通技巧。联合心之源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共同推进开学季家访行动,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重点学生群体给予持续关爱,建立健全档案,共同筑牢家校社协同的支持网络。
(五)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夯实校园心理疏导主阵地。县教育体育局严格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各学校积极利用心理健康节、沙龙、主题班会、家长课堂、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怀互助、和谐温暖的校园和家庭氛围。教体局与团县委联合举办全县首届校园心理情景剧评选、首届“爸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心理游园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等丰富形式,培育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延伸社会服务与宣传覆盖。团县委依托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行动,通过各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项目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团辅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方式,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联合高校、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讲座、亲子沟通工作坊等服务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普及体系,全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
(一)专业力量配置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目前中心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总量仍显不足,虽已储备心理咨询教师54名,但其中兼职人员比例较高,且因本职课业或工作繁重,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仍存在缺口,部分教师在心理问题识别、干预方面的实操能力有待提升;县域内精神科医师、医务社工等专业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有效支撑复杂个案的转介与后续支持。
(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专业量表选用存在困难,不同年龄阶段适用的焦虑、抑郁等量表版本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二是测量结果处理需谨慎,结果公开如处理不当易导致标签化,可能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三是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会影响测量效度,影响普查准确性。此外,全县范围内开展系统性心理普查仍面临专业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实际困难。
(三)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深化完善。目前虽已初步建立个案转介渠道,但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合处置、会商研判的常态化机制仍不健全,实际转介数量有限,职能和资源整合程度不够,工作衔接存在断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干预和综合帮扶的实效性与及时性。
(四)家庭与社会认知度仍需提升。部分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病耻感"或认知偏差,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不强;社会层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覆盖面和接受度仍有提升空间,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心理支持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同时,学生手机管理和网络使用问题突出,部分家长缺乏有效监管能力。
(五)专业设备使用率和档案管理有待加强。虽然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及相关设备,但缺乏会操作使用的专业教师,设备使用率不高。在心理档案管理方面,档案的保存期限、消除机制等缺乏明确规范,存在标签化风险。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效能。细化部门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与教体、公安、卫健、司法等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提升跨部门协作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深化市-县-乡三级转介通道,畅通向专业机构的绿色转介通道,构建“发现-评估-转介-治疗-回访”闭环。联合民政、教体等部门动态更新重点青少年数据库,实现风险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与教体局协作,持续联合举办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系统提升专兼职教师能力水平。深化校地合作,依托高校心理名师工作室资源,定期开展案例督导、业务培训和团体辅导。积极争取市中心专业支持,通过参加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提升团队业务能力。同时加大心理学专业教师招聘力度,优化队伍结构。
(三)深化品牌项目建设,提升服务实效。正式启动巴江中学“心灯计划”,聚焦不良行为及困境青少年,探索“家校社医”协同干预模式。持续做优“小书虫读书会”、“爸爸联盟”等品牌项目,拓展活动形式与覆盖群体。根据学校需求,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发展性团体辅导,对存在心理困惑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与疏导,实现分类分层次精准服务。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开学季、考试期等关键节点,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情绪管理、压力调适、亲子沟通等主题宣传。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降低病耻感,提升家长科学认知与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规范心理档案和设备管理。制定完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保存、使用和消除机制,避免标签化现象。加强专业设备使用培训,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规范心理测评工作,制定统一的量表使用标准和结果处理规范,探索科学有效的测评工作。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王良骏,67796279)
共青团石林彝族自治县委
202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