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126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王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石林撒尼刺绣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石林撒尼刺绣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入到撒尼刺绣当中,高效快捷的机绣代替了部分手工绣,汉式十字绣、苏绣和其他少数民族绣法技艺也走进了石林,撒尼刺绣内涵日趋丰富、市场日益繁荣完善,知名度正不断提高,外延正不断扩展。随着石林旅游业的兴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彝族撒尼妇女挑花制作的各种服饰、挂包及其他工艺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彝族撒尼挑花多次被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成专题片进行宣传。刺绣不但成了彝族妇女农闲时节的有效活动,还成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为居家妇女创造了很多灵活就业的机会。彝族撒尼挑花服饰先后被北京民族文化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一)组织保障情况
制定《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推进彝族刺绣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20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刺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及产业发展目标,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推动彝族撒尼刺绣产业发展。
(二)传承主体情况
目前,全县有刺绣非遗传承人16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2名,市级5名,县级8名。
(三)集体传承情况
石林县政府致力于撒尼刺绣的传承,每年均会举办几次刺绣培训班,石林县各村落刺绣能手都会参加培训,刺绣文化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主要从技艺、图案方面展开,为文化层面上的传承。但由于短时间内没有明显增加传承主体的经济收益,使这种集体传承方式缺乏有效的动力去承担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四)生产与经营状况
石林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了撒尼刺绣成为旅游文化商品,并作为石林遗产地的绿色环保产业,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撒尼刺绣在生产和发展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公司+农户的模式和家庭作坊的模式。
(1)公司+农户模式
刺绣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刺绣企业为了确保手工刺绣绣品效果和品质,在生产加工上往往采取“工厂 + 绣娘”的模式。由刺绣厂统一购买原材料,发放样品给各村刺绣手艺好的绣娘完成手工刺绣工序,然后回收再行加工成产品。
(2)家庭作坊模式
家庭作坊是一种个体经营生产方式,也是目前石林撒尼刺绣生产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办理情况
(一)摸清绣娘的底数
按照“大调研、解难题、抓落实”工作及2024年5月7日王番部长在刺绣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要求,县妇联结合“三访四察五送”工作分片深入各乡镇,动员妇联全系统干部对辖区妇女、家庭和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其中,包括对妇女群众从事彝族(撒尼)刺绣意愿能力水平进行摸底。据统计(2024年5月止),目前熟练掌握彝族(撒尼)刺绣技艺的绣娘560人。按属地分,鹿阜街道(东海子、新宅)37人、石林街道167人(小箐、五棵树)、板桥街道35人(大者乌龙、初为村)、长湖镇102人(维则村、所各邑)、圭山镇85人(蝴蝶、矣维哨)、西街口镇9人、大可乡53人(中龙、岩子脚)、云南七彩美伊工艺品有限公司54人、石林撒尼人家民族服饰有限公司15人、石林锦秀艺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3人;按性别分,男10人、女550人;按民族分,汉族116人、彝族444人;按年龄分,30岁以下22人、30-40岁141人、41-50岁180人、50岁以上217人;按学历分,初中及以下465人、高中及中专学历92人、大学及以上3人;按收入分,专职从事刺绣工作127人、兼职433人。
(二)服务好刺绣企业,帮助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为20多家刺绣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2000多万元。通过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定制类服务,提高刺绣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为绣娘搭建平台,带动绣娘手工刺绣收入。
(三)开展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作能力
彝族刺绣是门手艺活,为有效应对新形式下消费者升级的消费需求,开阔从业人员视野,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提升技艺,让每个绣娘都成为行家里手。石林县统筹培训资源,不断提高彝族刺绣技能水平,开展“订单式”“定岗式”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劳动者迅速掌握技能,企业快速挑选到适合的人才,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近年来,每年坚持组织开展各类刺绣绣娘下单实训、技能培训;2023年县妇联会同县人社局在七彩美伊开展为期8天的《服装缝纫》技能培训班1期60人参加。培训结束后,组织刺绣企业举办人才双向招聘会,38人达成就业意向,9人现场签约,51人实现就业。
(四)组织开展各类刺绣活动
近年来,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火把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期间,石林县均组织各级刺绣传承人进行活态传承展示活动。2022年完成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县妇联共同主办的彝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21个企业团体参赛,以赛代训,促进刺绣从业人员的交流和提升。2023年8月,与云南省非遗中心在石林举办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第二十一期)”,集中宣传展示了石林“彝族(撒尼)刺绣”各类绣品及服饰等,有效宣传展示了彝族(撒尼)刺绣非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进一步提升了“彝族(撒尼)刺绣”的文化影响力;推荐云南七彩美伊参加第八届“春城企业荟”创业创新大赛,荣获2023年度昆明市市级石林撒尼刺绣“劳务品牌”称号;2023-2024年,推荐传承人、刺绣企业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南省文博会、昆明市南博会等。2024年通过推荐申报,认定昆明市市级非遗工坊2家:石林县七彩美伊彝族刺绣非遗工坊、石林撒尼人家彝族刺绣非遗工坊。
(四)加强融入媒体宣传
联合石林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我是非遗传承人》系列节目6期,通过深入挖掘并讲述非遗传承人故事,展现非遗传承人风采,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协助省文旅厅完成《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音”为昆明》音乐宣传片拍摄工作,该片将石林非遗元素融入其中,以音乐为媒介,向世界传递云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有效提升了石林的国际知名度与品牌形象,并于今年3月亮相人民网。
三、下步工作思考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刺绣技能。依托职业中学、女子学堂、“中国遗产地可持续发展项目”等阵地对现有绣娘和后备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积极协调人社、妇联、商务等部门,争取相关培训资源资金,优化培训内容,切实提升绣娘职业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是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依托刺绣行业妇联对绣娘的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行业领军人的宣传推介。积极与非遗传习馆、中小学校彝族(撒尼)刺绣传承基地等合作,组织开展刺绣传承、赛事活动。
三是加大融合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积极与宣传、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对接合作,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引导刺绣企业和绣娘参与提炼刺绣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研发、加工、销售旅游产品,依托石林景区展示和销售民族特色伴手礼。(举例: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第十四届中国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时驻足七彩美伊展台拿起的卡包。)鼓励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节从事刺绣活动增加家庭收入,守正创新。
四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并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申报与撒尼刺绣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认证和专利产品申报,积极鼓励刺绣产品注册商标,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设计比赛、产品评比中获得荣誉奖项的撒尼刺绣产品、图样、创意设计及各类应用等,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给予适当奖励。加大对撒尼刺绣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和竞赛活动。
五是推动石林撒尼刺绣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刺绣主题旅游产品,如刺绣体验游、刺绣文化研学游等;将刺绣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如家居饰品、服饰配件等;与时尚界合作,将传统刺绣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打造高端定制产品。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许华 0871-6779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