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124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杨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斗牛产业,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石林斗牛基本情况
石林彝族撒尼人的斗牛活动由来以久,有组织、大规模、定型化,以比赛为目的的斗牛活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初始于石林县西街口镇的尾都渣村和糯衣村。这两个村寨地处石林县西街口镇、圭山镇、长湖镇周边九个自然村中心地,这些自然村共分为五个组织单位,分别轮流主持,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把节”当天举行斗牛比赛。
撒尼人的斗牛是牛与牛之间的抵角斗力活动,它注入了主人的智慧与胆识,牛与牛双方的相斗实为牛和主人一起同对方的较量。动物界普遍存在着雄性争霸习性,有角类以角相抵,无角类用嘴撕咬,所以,两牛相斗又是天性使然。可是将其通过训练转变的娱乐和审美活动,则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
而今,石林斗牛比赛普及到了所有撒尼人居住区,并不限于火把节,仅石林县境内,一年至少有五十多场的乡村斗牛比赛。大中型斗牛比赛观众都在数万人之多。石林斗牛曾多次应邀到河南、四川、深圳、贵州黔东南地区和省内文山、楚雄等地比赛,深受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石林斗牛活动,促进了民族交往、文化交流,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林县委、县人民政府看到了石林斗牛活动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品牌效应,每年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石林斗牛活动。多年来,在农闲睱日、节日庆典等大型文化活动期间,石林斗牛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对外宣传了石林斗牛的文化风采,不断提升了石林斗牛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石林斗牛产业的发展,凸显出石林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地位民族,成为石林县又一张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名片,在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林斗牛活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强烈的刺激性和挑战性。饲养斗牛,参加斗牛比赛还是撒尼汉子借助这一特殊形式,体现勤劳智慧、张扬气质和个性、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开展斗牛活动促进了石林县畜牧业、农业生产、文体活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石林斗牛是石林精神的象征,石林斗牛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拼搏才会有快乐,奋斗才会有出路。”诠释了彝族撒尼人像斗牛一样永不服输的精神品格。
二、 办理情况
挖掘整理石林斗牛的传统文化资料,有效管理,逐级申报上一非遗项目。“石林斗牛习俗”、“石林斗牛的历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逐级申报,于2005年12月2005年12月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政复〔2005〕57号)批准,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10月1日,石林县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为石林斗牛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传承人管理办法,明确了传承人的义务和权利;县非遗文化保护部门经常性下乡检查传承人的传承情况,每年都举办各级传承人培训和年度考核评价会;充分利用文字、摄影、摄像等技术,以数字形式对石林斗牛的传统文化保护形式全面立体的记录、整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三、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林斗牛的商业化气氛越来越浓,社会效益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日趋淡漠。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斗牛比赛奖金不断提高,一些牛主为了获奖,在牛角上作起了文章,加固其金属物和涂抹有毒药品,甚至在牛身上注入兴奋剂、麻醉剂等等,增加了对斗牛的伤害程度,一些牛主借口在斗牛场上无理取闹,打人、打牛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斗牛场地过于现代,围栏售票,出口少没有敞开,观众安全系数不高,时常出现观众被斗牛踩伤、挑伤的情况发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石林县斗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下步工作,石林县非遗文化保护部门将制定科学有效的斗牛项目保护传承规划,培养传承人,保护传统文化形式,采取积极、灵活、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加强对县内斗牛活动、斗牛产业发展的引导,保护、传承、弘扬石林斗牛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文化赋能,助推斗牛产业的文旅融合发展。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7日
(联系人及电话:许华 0871-6779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