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的实施方案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报告
一、决策内容、决策执行情况和决策效果
(一)决策内容
1.合理统筹课后服务工作。
2.科学安排服务内容。
3.建立服务人员队伍。
4.健全经费管理机制。
5.建立弹性上下班制度。
(二)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效果
1.主要发展目标进展。2023年,各学校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管理机制、经费和人员保障机制、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引入第三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补充机制。各校园按照一校一策制定各校课后服务方案,并按方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2.主要任务执行情况。各学校已科学合理制定工作方案,非寄宿制学校将午间服务(含午餐、午休)、下午放学后服务时间,寄宿制学校将下午放学后服务和晚自习时间统一纳入课后服务管理,确保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严格落实睡眠管理要求,开设晚自习的学校,学生作业原则上不带回家或宿舍;寄宿制初中晚自习不超过21:30,小学不超过21: 00。
各学校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必要的体育锻炼活动,确保活动时间达标。学校统筹了各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课后服务体制不健全。“双减”改革推进,导致语数外教师“减课增压”、音体美劳教师“增课不增人”,加之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过多,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和教师负担,特别是初中学段,科目数量和课程难度加大,但教师激励机制难落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双升”促进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二)创新服务有差距。一是资源条件与县外差距加大。受财力投入差异、县域内课后服务供给资源(如:科技、文化类专业人才、新兴科研)有限、教育管理方法单一、家长能力实力转化应用弱、教师整体水平不够强等客观因素影响,“双减”政策落实中创新难度大,教研不足,教师队伍教培不够,形成短期难克服的“硬伤”。二是城乡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发展不平衡。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多为寄宿制,“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与学生同步在校“寄宿”, “课后延时、课间、课后活动”服务所需特长类教学要求,对于长期从事基础教学且普遍大(老)龄的教师而言,是短期难以突破的短板。
三、继续实施、中止执行、终止执行或其他结论及建议
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进一步做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继续实施。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抓好课后服务质量。教育部门统筹指导学校,多渠道扩大课后服务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乡镇(街道)学校要充分应用相对宽裕的课后服务所需的硬件、设施、场所,丰富现有的课后活动形式和内容,由“体力型”“传统型”向“智力型”“智慧型”“现代型”“适用型”转变。城区校点要在灵活性、多样性方面下功夫,切合各段学生年龄、接受能力、身心等不同特点再拓宽课后服务的方式和开放程度,由“看守型”“管护型”向“兴趣型”“多样型”“发展型”转变。
二是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助力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教育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拓展和应用现有文化馆、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博馆、科普教育基础等公益性资源,整合教育系统和社会银龄人才、特长人才在校外服务工作中发挥作用,补充课外特色服务短板。引导第三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开展课后非学科类服务,为有需求的学校、家庭、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外培训服务,减少教师、家长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经济消耗。
三是加强特色课程管理。引导学校优化顶层设计,打造有特色、成系统的特色课程群,建立健全特色课程管理办法,推行特色课程申请、开发、审核、考评、退出等机制,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