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87号建议的答复
B类 公开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对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87号建议的答复
李静洁代表:
您在县第十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精准定位彝族第一村旅游小镇的建议》(第87号)已交我局办理,根据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相关工作要求,我局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彝族第一村原名五棵树村,是一个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古老村落,也是自然景观石林景区与农户村落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为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把村庄搬迁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90年代末,石林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景区内的五棵树村搬迁到石林旅游服务区,并围绕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中国彝族第一村”。按照要求,五棵树村必须进行整体搬迁。2010年,石林景区内的原著民撒尼村落五棵树村整体搬迁至新村,即石林旅游服务区南区小箐村南面,是一个集居住、旅游、房地产开发、彝族民俗体验、休闲娱乐、彝族民间手工艺展示、歌舞表演等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彝族撒尼人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生态旅游村寨景点。彝族第一村民居统一规划建造,充分展示民族风情,实行样板房建设,优先供村民挑选。新村占地面积484亩,位于石林县城直达石林景区的景观大道石林中路旁,距景区1公里,距石林县城9公里。村中千余村民里超过90%都是彝族撒尼人,因此新村保留了浓厚的彝族村落气息。彝族第一村从规划的那一天起,县委、县政府就坚持走“以旅哺农”的道路。通过“指定”经营的方式对彝族第一村的农户给予石林景区内的租衣、照相、讲解员、保洁等相应的工作和收益权。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近年来围绕着石林景区百万游客的商机,村民们开始从事民俗客栈经营,彝族第一村在旅游民俗发展上显露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彝族第一村现有大型温泉度假村1家,风格各异的民宿客栈40余家。古朴的村落,完备的设施,醉人的风情,民宿已成为石林彝族第一村的又一张旅游名片。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立足特色做规划。为了满足五棵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海内外游客的观赏需要,彝族第一村的规划紧扣彝族撒尼人的特色和风情,以彝族乐器“月琴”为依据,规划布局和用地结构体现了鲜明的特点:进得来,村民方便进入;聚得拢,有足够的公共活动场所供海内外游客活动;藏得住,村民能藏于村落,村落能藏于自然,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影响村民的自由生活;看不透,避免一览无遗,相互影响;走得通,居民和游客轻松走遍整个村落,不容易迷路。文化上以彝族撒尼人文化为主线,兼收并蓄其他彝族分支的文化,以村落为展示背景,以生活化、原生态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精华,给游客完整的彝族文化体验及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经济上依托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庞大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乡村游和休闲体验游。
(二)依托优势做产业。乡村本色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最根本标志。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已形成共识,彝族第一村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打造价值。鉴于此,2018年县旅游局委托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银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石林县彝族第一村民俗客栈及其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审稿)》,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旅游特色村寨的建设及村庄环境提升整治,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包括游客服务大厅、寨门、彝族第一村电瓶车停车场、彝族第一村社会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民族文化景观区域(包括民族文化传承馆、阿诗玛爱情故事实景演艺园、四方塘撒尼风情园等。目前项目已初步具备建设的基本施工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能满足施工期及建成后货物运输、车辆、人流出入和施工用水电、生活用水电、通讯的需要。总体上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具备。
(三)强化基础促旅游。围绕彝族第一村的旅游优势和特色产业,在配套建设的同时提升改造村内水塘湿地、垃圾收集房、果皮箱、蓄水水窖、村内给水管网、彝族特色饮食文化街路灯建设电力工程,重点着力于开发建设民族客栈。通过实施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彝族第一村的环境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可以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共荣共生的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彝族第一村的3A旅游厕所建设一座,并计划在外围小箐村新村再投资建设3A旅游厕所2座,项目已经列入市级建设计划当中。同时加大对旅游民俗客栈建设的指导力度,对40余家客栈开展了旅游民俗客栈推荐评选,上报了4星、3星级旅游民俗共四家报省文旅游厅推荐上报国家文旅游部评选。开展自然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在彝族第一村撒尼刺绣企业和散户中积极推广彝族撒尼刺绣,加大旅游商品的供给,促进文化旅游和互促。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方向
彝族第一村村寨文化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程度尚低,已有一定市场化运作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主要是彝族刺绣和服饰。刺绣的发迹首先是靠旅游业的带动,发展至今,村社中的手工刺绣及民族服饰加工主要以分散的家庭加工经营为主,没有形成品牌化和系列化,缺乏精品,价位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各级消费市场及各类游客的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积极发挥彝族第一村的石林喀斯特地貌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三个优势,结合村寨现有文化资源分布现状,打造具有鲜明彝族特色的旅游小镇,按照全面规划、突出特色、挖掘资源、保护传承的思路,围绕石林风景名胜区以及周边旅游服务区的建设加快以休闲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以乡村旅游、民族工艺品加工、以斗牛、摔跤等民族竞技为龙头的休闲业、以山羊乳制品制作为龙头的家庭作坊体验业、以撒尼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实施特色民居保护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民生改善工程、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工程五个工程,实现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目标。
感谢您对我县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支持,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杨泉 联系电话:67796409 )
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