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委老干部局对县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389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赵志萍代表:
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老年大学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厚爱。
您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努力把老年大学打造成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的建议》(第389号),已转交县委老干部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老年大学创办于2005年6月,2017—2018学年第十三届老年大学开设有28个专业43个教学班,在校学员1670人;全县开办有45所村(社区)老年学校,在校学员4583人;老年大学(学校)学员占全县老年人口总数的16.48%。老年大学学员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既有本县中老年人也有县外、市外、省外中老年人;文学、艺术、体育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诗词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农民画、民族歌舞、撒尼音乐剧等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为打造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示范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办理情况
尊敬的赵志萍委员,您所提的《关于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努力把老年大学打造成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局对该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协调对接,积极争取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4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了“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有关情况简要向您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议转交我局后,我局迅速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老年大学校长和局办公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建议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于4月16日、5月24日、6月16日先后三次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进一步细化了建议办理工作责任,明确了牵头领导和工作要求。
(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县老年大学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老年教育相结合,在开展琴、棋、书、画、歌、舞、乐教学活动基础上,凸显具有石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开设“非遗”传承、民族歌舞、民族民间绘画、撒尼民间器乐等教学专业,开展彝族三弦舞、叉舞、三胡、农民画、《阿诗玛》、《竹叶长青》、《圭山彩虹》等传统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等的非遗传承教学工作。旨在通过培养一批能歌善舞、擅长吹、拉、弹、唱、跳、演、绘、画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再现撒尼经典的艺术风采,把石林彝族三弦舞、三胡演奏等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下去,用石林农民画描绘家乡的发展变化,努力把老年大学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阿诗玛”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老年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和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重要舞台。
(三)示范带动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县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指导乡镇(街道)所属村(居)委会办好老年学校,采取集中培训教师或文艺骨干、自创编排展演彝族文化作品、举办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旅融合发展、博爱助残、敬老爱老等大型文化展演活动,组队参加全国和省、市、县各类文体比赛、展示活动,加强与周边州市县区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在宣传、组织、发动广大离退休干部、老年人,凝心聚力民族团结和谐进步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员们走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企业、敬老院,走进石林景区、高铁站,从县内走向市、省,乃至国家、国际舞台,向中外宾客全面展示彝族三弦舞的魅力;用画笔描绘生活,用色彩表达情感,教师绘画作品入选参加第三届北京塞隆国际文化艺术节参加文化交流活动,9名学员加入了县美术协会,学员作品参加2018年春节美术作品展、2018年“中国梦·劳动美”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获好评;与曲靖、弥勒等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开展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共融发展。“非遗”传承班自2016年9月办学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130余名撒尼文化爱好者报名参与学习,学员跨越青年、中年和老年等年龄层次,突破离退休干部、工人、农民、商人、教师、医生等行业界线,教学项目《竹叶长青》参加2017年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主题晚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下步工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立足专业优化、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场所和硬件设施的完善、教学成果的转化运用等方面再予以加强,努力把老年大学打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更好地发挥老年大学在组织、宣传、发动、凝聚、引导更多离退休干部、老年人为巩固提升民族团结和谐进步凝聚正能量。
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委老干部局
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