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www.kmsl.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25076-201807-092248 主题分类: 2018年
发布机构: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8-07-27 09:56
名 称: 石林县工信局关于对县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第173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石工信办复〔2018〕11号 关键字:

石林县工信局关于对县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第17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8-07-27 09:56 浏览次数:91
字号:[ ]

石林彝族自治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政协第十次会议173提案的

答复

尊敬的蒋开彦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县工业企业发展的关心。您在政治协商会议石林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开展我县工业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的建议》已交由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2017年年末,石林县共有工业法人单位37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41户。内资企业有374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户,外资企业2户。全县377户中正常营业的有290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7%

按地域分,鹿阜街道办事处175户,石林街道办事处65户,板桥街道办事处有24户,西街口镇52户,圭山镇38户,长湖镇12户,大可乡11户。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4户,集体企业7户,国有独资公司3户,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4户,股份有限公司1户,私营独资166户,私营合伙1户,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65个,私营股份有限公司2户,其他1户;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1户,中外合资经营1户,外资企业1户。

按行业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户,黑色金属矿采选业6户,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户,非金属矿采选业18户;农副食品加工业25户,食品制造业18户,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2户,烟草制品业1户,纺织业5户,纺织服装、服饰业11户,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户,造纸和纸制品业5户,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1户,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5户,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户,医药制造业6户,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0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3户,金属制品业19户,通用设备制造业3户,专用设备制造业3户,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户,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5户,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5户,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户。

二、工业经济特点

(一)工业经济总量小

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3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增加值13.2元,在全市十四个县市区排名第十三位,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2%。我县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5.4%,比全市低(昆明市23.9%8.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小,占GDP比重与昆明市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的主题,经过七年的发展,我县工业由2011年的煤炭采洗选业(占比46.3%)为主导、烟叶复烤(占比11.6%)稳步发展、石材加工(占比15.6%)不断扩大向如今的新能源发电为主导(占比33.7%)、石材加工(占比16.6%)精深拓展、农副产品加工(占比22.1%)不断扩大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9万元。轻、重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9%61%,重工业增加值占比较“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偏重化的产业结构特点有所改善,发展协调性加强。

(三)工业经济发展趋缓,对地区生产总值(GDP)贡献不断减弱

2010年以来,我县工业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013年,我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1.7%,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户数为46户,历史最多。2014年,随着国家去产能、调结构等宏观经济调控,焦化行业全体淘汰,煤炭开采行业政策性停产。另外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石材加工业,电缆桥架,PVCPPR板、管、型材制造业不同程度受影响,工业园区企业生存受到极大挑战,我县工业经济大幅下滑。2014年,我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1.3亿元,同比下降23.1%。由于工业经济的大幅下滑,我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2017年,以双汇食品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建成投产,雨生红球藻、圣火药业等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形成规模,煤炭、石材等技改工艺逐步提升,我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但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GDP)贡献不断减弱。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3.3亿元,比2013年少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5.4%,较2013年低6.3百分点。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现阶段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在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市场波动加剧等情况影响下,石林县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的难度将不断增加,工业经济稳步发展面临的压力更大。

(二)要素制约比较突出

土地、融资、技术及劳动力、物流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项目引进难与项目建设慢二者并存。一是土地制约大。石林县国土面积1719平方千米,其中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0.4%保护区内严禁开发,周边限制开发,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二是物流成本高。石林县内外运输基本都是高等级公路,省外运输距离远,过路费较高,工业产品的省外市场开拓成本高,难度大。三是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金缺口较大;没有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尚未形成;工业企业规模较小,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的可能性也很小。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石林县工业发展中融资难、成本高。四是工业人才匮乏。不仅缺乏高端工业人才,也缺少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劳动力成本较高,工人队伍稳定性不够,企业落地后招工难。“十三五”时期,要素制约的问题预计依然比较突出。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物流这些生产要素构成了一个地区吸引外部投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只有逐步破解这些制约,石林工业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三)生态环境制约加剧

石林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环境容量基数小,承载能力有限,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141)将石林县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并列为限制开发区域(不包含鹿阜街道),作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石林,禁止开发的面积达350平方千米。石林工业基本上布局在保护区周边,石材、水泥、煤炭等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而这些产业又是石林传统工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倒逼石林对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

三、十三五期间石林工业发展主导产业

立足石林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着眼未来长远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十三五”期间对工业园区进行修编,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规划定位,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构建石林多元化新型工业支撑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农特产品及保健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以石材为主的新型建材)。

四、发展工业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工业服务意识

“工业强县”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服务,营造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县级有关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定期协调解决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石林工业经济发展服务。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业。从四个方面抓好工业发展工作。一是“包头”,就是围绕旅游抓好旅游食品、刺绣等加工业发展;二是“口头”,围绕我县农业优势、生物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发展农产品、食品、酒类、药品等农特产品加工;三是“桥头”,围绕“桥头堡”战略,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工业;四是“石头”,围绕我县石资源优势发展石材产业、珠宝玉石加工产业。

建立健全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动态监测。完善工业经济运行例会制度,建立紧急状况下应急生产和应急调度处置制度,制定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完善煤电油运协调体系,探索煤电价格联动办法。加强对电力部门的指导,合理调度生产和供给,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建立具有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的招商项目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展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加强环境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及国外资本转移的机会,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和技术转移,全面推动石林工业经济与沿海地区的对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抓住昆明主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的机遇,围绕三大产业、优势企业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增强部门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规范管理,改善服务环境。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农业、能源、矿业和现代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石林区位优势,突出重点,提升档次,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全方位提高项目质量和引资水平。

(三)加快园区发展速度

围绕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作为未来工业产业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形成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突出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石林实际,发挥专项资金带动效用,吸引社会多元投资,实现园区经济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资源等和谐发展。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快捷投入、产业有效集聚、循环示范带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8185”产业培育计划,力争实现石林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巩固优化现有产业

以企业发展为根本,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整合壮大石材、卤腐、乳饼、面粉、面条、白酒等传统企业,巩固提高烟叶复烤、电力、电缆桥架、煤炭等现有骨干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科学管理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拓宽市场,提质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的企业集团,加快重点民营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较强竞争潜力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初步形成孕育大企业集团成长的梯次递进格局。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和“集团化”战略,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突出专业,做精主业,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能力。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并举,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产品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规模、资金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循环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开发,推进研究成果向商品化和产业化转化,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和规模扩张,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支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进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平台,加快企业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七)坚持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培育和企业改造。加快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继续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为引导,加快推进实施节约资源行动计划和清洁生产行动,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禁止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发,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废弃物及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二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四是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五是加大节能投入力度,促使企业节能技术创新;六是强化公共机构节能,实施节能改造;到“十三五”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八)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注重投资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多渠道招商引资,营造工业投资的良好软硬环境。围绕产业园区、担保机构等平台建设,以及延伸产业链、实施名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循环经济、运行调控等重点工作,增加前期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银企合作机制、银政联席会议制度、重点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通畅企业融资渠道。

尊敬的蒋开彦委员,再次感谢您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相信,有您及广大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帮助,石林的工业产业将发展得更好。

(联系人:王陈  联系电话:67787580

石林彝族自治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8717


友情链接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石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石林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1-67796695 邮箱:slxxgk@qq.com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