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承阿诗玛之“脉” 盛文旅融合之“花”

发布时间:2025-08-04 14:43 信息来源: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石林火把节是石林县的传统节日,是石林阿诗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5年7月15日至23日,我县成功举办了2025年石林火把节,圆满完成各项活动目标任务。2025年石林火把节,石林县全县总人流量达到98.47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45.03万人次,同比增23.63%;实现旅游总花费4.14亿元,同比增52.64%。

一、 基本情况

为办好2025石林火把节,石林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石林彝族自治县2025石林火把节旅游服务保障方案》,设立13个保障工作组,全方位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办、社会参与”,活动主题是“激情火把·非遗石林”,主办单位是石林旅游集团,活动时间为2025年7月17日至23日,共举办了17项活动,分别为送火取火仪式、火把节开幕仪式、主题晚会、2025 年云南省青少年摔跤锦标赛、阿诗玛文化座谈交流活动、彝族传统摔跤比赛、招商引资推介及签约活动、“激情火把夜·万人大三弦”狂欢、《阿诗玛—星空下的守护者》彝族主题儿童舞剧展演、“《洛汕阿布》民族歌舞剧展演、阿诗玛”主题摄影展、“阿黑杯”第一届篮球争霸赛、“阿诗玛杯”第二届乒乓球争霸赛、阿诗玛美食季、双龙广场活动、阿诗玛市集、“牛王”争霸赛。

二、 主要做法成效

(一)强化政府主导,把握节庆文化内核

本届火把节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秉持“自己的节日自己办”的理念,严格保护阿诗玛文化原真性,确保节庆活动的“地道”特质。以彰显石林特色文化为引领,着力保护祭火、取火等传统民俗活动的庄重仪式感与神秘氛围;在开幕式、主题晚会、传统摔跤比赛等核心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中,深度融入并集中展示撒尼大三弦、狮虎舞、彝族细乐等本土非遗文化元素,突出石林独特文化符号;首次在节庆活动中引入《阿诗玛—星空下的守护者》《洛汕阿布》等取材、创作、编排全本土化的民族歌舞剧进行展演,使火把节这一传统盛事既原汁原味地传承民俗风情,又有效满足群众与游客的多元需求,充分展现了其独特文化价值与魅力。

(二)深挖文化内涵,焕发阿诗玛文化活力

1. 文化价值提炼。举办“阿诗玛文化座谈交流活动”,邀请省级文联领导、高校教授(中央民大、云南民大)、民族研究机构专家等权威学者,围绕阿诗玛文化的历史溯源、当代价值、创新路径开展深度研讨,系统推进阿诗玛文化研究工作。深入阐释“九个一”文化项目及四项国家级非遗的精神内核,升华阿诗玛文化中团结互助、坚韧不拔的时代内涵。通过立法保护、学术梳理与活态传承相结合,推动文化价值转化:将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等文化符号融入文旅场景,开发实景演艺、非遗工坊等体验项目,实现从文化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跨越,推动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型,增强时代感染力。

2. 专业人才支撑。通过系统培养本土文化人才,构建起从活动策划、节目创排到现场实施的全流程保障体系。本次火把节开幕式、主题晚会、歌舞剧展演及篝火狂欢等核心活动中,演职人员以石林本地文艺团体为主力,主题晚会的编排、导演及创作团队均源自石林文化馆与县阿诗玛歌舞团。通过完成2025石林火把节主题晚会、篝火狂欢等活动,提升石林文化人才驾驭全局、创新理念、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经验能力,使阿诗玛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夯实了石林县大型活动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为今后高质量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科技赋能传播。深度融合新兴技术打造文化传播新场景。主题晚会中,通过500架无人机编队实现阿诗玛形象、撒尼刺绣、彝族传统摔跤、斗牛等石林县非遗符号的光影重构,营造了沉浸式文化氛围。这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不仅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节庆狂欢的热烈氛围,更凭借震撼表现力在线上掀起传播热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区域热搜。新兴科技的赋能,既让火把节的节庆氛围愈发浓厚,更构建“线下体验+线上裂变”传播矩阵,让阿诗玛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传播通道,让更多人透过数字光影读懂石林非遗的魅力,有效扩大了石林阿诗玛文化的品牌辐射范围与影响力。

(三)创新联动机制,激发产业经济活力

1. 政企社协同办节。在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积极构建彝学会、专业协会与本地企业多元参与的合作机制,协同推进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活动中,县彝学会深度参与祭火、取火、点火等核心民俗环节的组织实施,以专业视角保障传统仪式的原真性与文化纯度,确保民俗风情准确完整呈现;摔跤、斗牛、篮球、乒乓球等协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程参与赛事策划、裁判组织与流程优化,推动传统竞技项目向特色赛事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其观赏性与专业性;本地企业则通过赞助支持、场景营造、业态联动等方式深度融入,进一步发展特色美食、文创产品等“节庆+文旅”融合产品,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关联产业热度提升。昆明市商务局发放“火把节专项消费券”,叠加农业银行信用卡优惠,直接带动旅游消费增长。通过政企社联动办节,既筑牢了文化传承根基,也激活了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形成了“办节兴产、产兴节旺”的良性循环。

2. 引入社会资本。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活动筹办,有效拓展了活动形式与内容维度。由县彝学会牵头组织的阿诗玛美食季、“阿诗玛” 主题摄影展、“阿黑杯” 第一届篮球争霸赛、“阿诗玛杯” 第二届乒乓球争霸赛及阿诗玛市集等特色活动,丰富了火把节文旅活动体验场景;西南旅投策划实施的打铁花、火壶表演,以及国际旅游文化小姐大赛云南赛区城市海选初赛等项目,注入了时尚活力元素;福牛文化城与小箐彝寨公园联合推出的牛王争霸赛,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民俗竞技特色。民间资本的广泛参与,既为火把节带来了多元创意与实施活力,也通过差异化活动供给,让节庆内容体系更趋丰富完善,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参与需求。

3. 延长周期释放效应。2025石林火把节按照《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正案》,将石林火把节放假时间调整为7月17日-7月18日,“激情火把夜·万人大三弦”狂欢活动时间从原来的一天增加至两天,增强石林火把节溢出效应,充分释放文化节庆经济活力。7月17日全县人流量为23.5万人次,接待游客为14.08万人次,7月18日火把节当日全县人流量为44.56万人次,接待游客为16.81万人次,7月19日当日全县人流量为30.41万人次,接待游客为14.14万人次;火把节期间全县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7.32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870.09万元。其中:石林风景区接待5.83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749.56万元;杏林大观园游客接待9685人次,实现直接收入73.87万元;冰雪海洋世界接待3279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3.6万元。全县住宿经营单位(宾馆饭店)接待2.01万人次,同比增5.1%,我县7家100间以上客房的精品酒店客房平均入住率超过95%,且提前一到两周就已订满;五棵树村正常经营的55家民宿平均入住率达82.23%,其中石林星蔚客栈、云宴雅阁客栈、石林山林南院酒店等特色民宿3天均爆满。

(四)优化狂欢活动组织,提升安全与体验

为让火把节狂欢活动既保留浓郁民俗风情,又能让群众和游客玩得安心尽兴,本次活动从设施升级、安全管控、组织创新三方面同步发力,实现了欢乐与安全的双向提升。在设施升级上,对传统篝火装置进行创新改造,架高式篝火设计成为节庆中最亮眼的文化符号,让全场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火焰跳动的热烈氛围。在安全管控方面,科学布设防护栏形成物理隔离屏障,将狂欢人群与火堆严格分隔,既避免了意外接触风险,又不影响观赏体验,为万人狂欢筑牢了坚实的安全防线。在组织创新上,各个点位均安排了专业主持人员实时调度,主持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互动点燃全场热情,还在狂欢间隙穿插安全提示与民俗知识讲解,让氛围引导与安全宣教同步进行,既活跃了现场气氛,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意识。一系列精细化举措下,今年的火把节狂欢活动呈现出 “热度飙升不混乱,欢乐升级更安全” 的良好态势,游客们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尽情释放热情,成为本次火把节最圈粉的环节之一。

三、 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快阿诗玛演艺项目推进

地方文化演艺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传统艺术形,展现当地历史、风土人情,塑造文化形象上起着重要主体作用,要加快大丰公司阿诗玛演艺项目的的推进,将地方演艺融入旅游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收入增长,推动石林旅游经济发展。

(二)加大斗牛赛事统筹力度

斗牛协会要加大重大节日,如春节、五一劳动节、火把节、国庆节的斗牛赛事统筹,对县域内举办的斗牛赛事进行严格审批备案,未经备案的赛事不得擅自宣传、擅自举办,防止无序竞争。

(三)前置宣传营销节点

前移火把节宣传节点,依托“天天大三弦·周周火把节”常态化活动开展倒计时预热,策划打造火把节主题游预售产品,构建“预热-升温-引爆-延续”四阶段传播链,杜绝突击式宣传。组织涉旅企业负责人、本土商户、民宿业主、非遗传承人担任“火把节推荐官”,扩大宣传覆盖面;授权本地企业使用火把节视觉IP,引导其推出“火把节专属套餐”,通过企业自有渠道同步宣传活动,形成“全城参与、全域联动”宣传格局。优化氛围营造布局,在双龙广场、石林景区等核心区域提前设置火把图腾灯光装置及主题打卡墙打造沉浸式火把节场景。在官网、公众号醒目位置标注取火/送火仪式时间,用短信推送提醒游客;给体育场、体育馆加装“功能指引牌”;提前通过公众号、社区公告、短视频平台发布活动日程,增加发布频次,开设“火把节问答”专栏,实时解答“哪里停车”“几点点火”等问题。

(三)科学布局活动空间

以“全域联动、错峰分流、安全有序”为原则,突破传统节庆活动点位集中的惯性思维,构建“核心区引领 + 分流区协同”的空间布局体系。在保留石林大酒店、双龙广场等传统核心活动区篝火点位设置的基础上,在新转台各个路口、石林中路中段、阿诗玛东路中段等点位设置分流篝火点,增加视觉震撼,降低传统核心区的承载压力。在设置篝火点位时,将公交接驳、停车场规划、特色夜间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考虑其中,加强点位间的线路衔接,形成“点线面”贯通的交通疏导网络。这样一来,既可提升节庆活动的空间覆盖度,又能增强群众参与的便捷性,为文旅消费场景延伸创造了条件,进一步释放节庆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

(四)提升文创产品开发水平

以精准定位为核心,推动文创产品开发与旅游产品升级,立足火把节“短时消费、纪念属性、传播需求”特点,构建“文化内核+多元载体+市场适配”的产品开发体系。针对短时游客推出大众纪念款的轻量化产品,如"石林火种"盲盒,单价控制在30-50元,突出性价比;面向打卡传播需求设计“场景化”产品,如可穿戴的阿诗玛头饰发光发箍等,适配社交媒体分享场景;结合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开发“高端定制”产品,满足收藏需求。将文创开发与旅游线路、文旅活动深度绑定,如联动石林景区推出“门票+文创盲盒”组合销售。建立产品反馈机制,结合节庆期间游客消费数据,动态优化品类与设计,形成“开发-销售-迭代”的良性循环。

(五)创新特色化办节路径

坚守文化根脉,着力强化祭火仪式、开幕式及主题晚会的场景沉浸感与精神感召力;融入全息投影、无人机秀等新技术丰富传统节目形式,在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同时精准对接目标群体审美需求,适配现代传播规律;深度提炼阿诗玛文化内核,打造差异化标识,重点挖掘撒尼叙事长诗、斗牛、摔跤、大三弦舞等独有文化符号,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六)提升硬件设施

文化的鲜活呈现需要优质载体支撑,办好石林火把节更需以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保障。进一步对石林双龙广场舞台进行升级改造,配套更新专业灯光系统与音响设备,通过硬件条件的优化,为“天天大三弦・周周火把节”等常态化活动提供稳定场地支撑,形成“日常体验+节庆高潮”的文旅活动矩阵,让阿诗玛文化在更优的展示空间中焕发活力。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8月4日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中文域名: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石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石林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1-67796695 邮箱:slxxgk@qq.com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