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街口镇寨海村,当夜幕低垂,村民代表齐聚一堂,从签筒中郑重抽取写有“洗菜”、“杀猪”、“洗碗”等任务的小签。这并非寻常的抓阄游戏,而是该村在党建引领下精心构建的“十户长”治理机制中关键一环。代表们抽中的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组织动员所联系十户群众的责任使命。次日清晨,随着代表的通知,数百户村民迅速汇聚,有条不紊地投入到互助协作之中,这样的场景在寨海村已成为常态。
组织建在网格上,互助有了 "主心骨"
寨海村小组以两个社为基本单元,在村党组织引领下,经村民共同推举,每社产生10位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担任“十户长”,两社共20名代表,构建起覆盖全村数百户家庭的精细服务网格。村党支部着力将组织力量向最基层延伸,确保“十户长”中党员比例合理,并明确其为政策信息传递、群众需求反馈的前沿触角,成为支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大组织动能。
机制落在实效上,治理跑出 "加速度"
公平抽签,激发全员参与。针对村内红白喜事等需集体协作的场景,寨海村党支部主导建立了一套高效透明的动员机制—代表抽签分工。每逢村中有事,代表们便通过抽签方式公平分配“洗菜”、“杀猪”、“洗碗”等各项具体任务。抽签结果一出,代表们迅速行动,第一时间通知各自负责的十户家庭。这种机制既确保了任务分配的公正性,也极大提升了组织效率,迅速将分散的个体凝聚为有力的集体行动力量。
治理融在细节里,新风劲吹 "幸福村"
寨海村的 “十户联帮”在党建引领下高效运转,这并非简单的分工协作,而是与该村近年来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治理创新。党群连心,共享治理成果,村民通过这一纽带被紧密组织起来,公共事务从“无人问津”转变为“人人有责、户户参与”,极大增强了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代表们作为“政策宣传员”和“民情联络员”,畅通了信息上下渠道,使村党组织能精准感知并回应村民需求,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服务在身边”。这一机制有效化解了农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和村民满意度,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治理基础。
寨海村以“十户长”制度为生动实践,成功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强大动能,在组织嵌入、机制创新中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这充分印证,在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唯有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符合村情民意的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善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