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湖镇坚持“党建引领、能人带动、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挖掘乡村文旅产业潜能,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党建+庭院经济”经营。长湖以“美丽庭院”创建为切入点,对各村适宜庭院进行改造,打造“开放式”庭院。随着“美丽庭院”的连片发展,进一步助推各村依托“美丽庭院”创办农家乐、民宿。“玉花园”、“彝味馨隆”等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以上,平均月收入约5万元。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家门口的“小产业”,利用房前屋后发展人工菌种植、农产品零售、刺绣手工艺品代售等,为乡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二是“党建+农文旅融合”体验。长湖镇党委坚持以文带旅、以旅兴农,积极推动维则村、阿着底村、蓑衣山村等村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游,并以各村“一村一品”作为补充,丰富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和产品业态,逐步形成民族团结与乡村旅游同频、非遗传承与文艺体育共进、自然观光与旅居研学相融、节庆活动与乡村振兴互惠的良性循环,努力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三是“党建+民族团结”筑基。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为契机,凝聚形成长湖民族团结“五个一”,串联形成“长湖景区—中共石林历史展览馆长湖分馆—阿着底”游览线路推荐。用情讲好中央访问团在长湖的团结故事,做好海宜村金国富故居(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创作地)修缮保护,支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阿诗玛》口传叙事长诗传习,创新推出《阿诗玛》故事情景演绎,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所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 一是盘活闲置资产。长湖镇党委充分发挥能人“头雁”领航效应,以示范带动作用破解沉睡资产难题。其中,维则村依托紧邻集镇的优势,乡贤能人将自家老屋作为资本,保留原有石墙、木梁结构的风格,对内部空间进行修缮和现代化改造,不断提升文旅产品体验感。二是打造特色内核。鼓励民宿、农家乐等经营者立足资源优势、“一院一品”打造个性院落。例如,天井客栈将黄泥墙、木质窗格等传统元素与现代设施进行融合,形成“古朴外表、舒适内核”的惬意体验;木叶吹奏传承人毕晓林,把自家百年老宅在保留原建筑、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修缮和加固提升,拓展非遗文化培训体验空间,打造“传承人之家”。三是迎合市场需求。结合旅居产业发展,长湖着力引导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经营品质,强化宣传推介。目前,长湖镇集镇范围内有客栈3家,均在携程、飞猪等平台上线,2024年以来接待了来自惠州、深圳、南昌、北京前来避暑旅居的游客70余人。其中,天井客栈上年营业收入30万元,民宿收入占经营收入的50%。 一是活动为媒推动资源转化。长湖以“田园赛事”为切口,围绕民族体育运动,举办首届“团结杯”抢花炮比赛、“虎王争霸”狮虎舞比赛,开展传统霸王鞭、细乐、月琴等民间歌舞展演,有效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巩固团结,促进品牌节庆活动、群众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其中,苹果文化旅游宣传活动获昆明市2023年“春城文化节”优秀项目。二是非遗传承赓续文化韵脉。结合群众热衷文艺、擅长歌舞以及非遗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邀请13位非遗传承人作为授课教师,开展歌曲、舞蹈等文化艺术培训志愿服务,持续丰富活动供给,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在长湖之畔举办首届长湖音乐荟,创新将民族歌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丰富度和独特性。三是创新探索释放发展动能。擦亮文旅融合、体旅融合、食旅融合“三张牌”,不断推出具有长湖辨识度的旅游产品,重点支持12家民宿改造和8家农家乐提档升级,承办昆明市“奔跑吧·少年—亲子定向赛”等市级活动,云南省探寻“阿诗玛·石林非遗体验之旅”特色旅游线路长湖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