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湖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阿诗玛文化示范区和农旅融合创新基地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建+产业振兴:点燃乡村经济“新引擎”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阿着底村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组织党员带头示范,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 “红富士”“红露” 等优质苹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总产值超过1500万元,带动农户年增收6万多元。舍色村通过“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地方龙头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的产供销合作关系,探索出“烟叶 + N 的产业组合发展新路径。豆黑村依托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优势,带动40余户农户种植羊肚菌,种植面积超过600亩,亩均收入达到1.5万元。此外,蓑衣山、祖莫村积极试点种植万寿菊,计划年内实现综合产值300万元以上,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 党建+人才振兴:增添乡村振兴“新活力” 长湖镇党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储备、引育、激励” 三项举措,广泛汇聚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长湖镇对在外工作或创业人员、回村创业或任职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进行全面摸排,共梳理出2132名人才信息,并从中筛选建立了400余名的储备人才库。按照每村至少储备1名党总支书记后备人才和2名后备力量的标准,储备了73名后备干部。 在人才培育方面,长湖镇积极推进“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10名结对帮扶人才深入10个村开展帮扶工作,引导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围绕“人才 + 农技”的发展思路,长湖镇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已累计培养102名本土农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涉农专家团队定向帮扶农户机制,借助人才优势和农业科技力量,为产业发展布局新方向,不断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发展 “后备军”。 党建+文化振兴:擦亮民族文化“新名片” 长湖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挖掘文化底蕴与传承文化脉络并重,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连续多年举办阿着底苹果文化节,并创新策划了 “苹果花音乐之旅”“长湖音乐荟”“狮虎争霸赛” 等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依托当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阿诗玛文化,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验,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长湖镇以春节、火把节等重大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篮球友谊赛、传统抢花炮比赛、摔跤、斗牛等非遗竞技比赛,并在活动中穿插传统狮虎舞、霸王鞭、大三弦等民间歌舞展演。通过这些活动,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增进了群众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资源价值的转化,营造了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的繁荣氛围。 党建+生态建设:描绘绿美乡村“新画卷” 长湖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道路。长湖镇认真学习借鉴 “千万工程” 经验,以“6+X”“红黑榜” 制度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和考核工作。深入推进厕所、污水、垃圾 “三大革命”,推动全镇36个待客处全部修建 “大三格” 化粪池,铺设乍龙、所各邑村村庄排污管网700米,实现了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和有效治理率均达到100%。 在生态修复和绿化方面,长湖镇完成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617亩、封山育林8708.2亩、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1000亩,义务植树6.6万株。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长湖镇坚持 “一村一特色、一家一风格、一点一景观” 的理念,对村内凌乱区域进行治理,规范杂物堆放,拆除破旧建筑328平方米,打造了属相庭院、蜂巢庭院、根雕庭院等30户 “美丽庭院”,实现了村庄颜值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党建+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