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街口镇人大立足高原特色产业人参果产业核心种植区产业优势,创新打造人参果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通过“代表履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集政策宣传、技术指导、产销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履职新路径。
石林县人参果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建站以来,着眼人参果品种选育、种苗繁殖、果苗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发展核心环节,主动作为,凝聚起人参果科技小院、合作社、协会等科技人才力量,探索出一条“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人参果产业发展新路子,为石林县“一县一业”做大做强和人参果全产业链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动能,为打造人参果世界级一流品牌贡献人大力量。
民主对话面对面
产业升级实打实
县人大常委会以人参果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为载体,在西街口镇先后开展了“基层民主暨人参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人参果“芯片”集群主题实践活动、人大代表工作站驻站专家聘任、人参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西街口宣言仪式、驻站专家技术培训会、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议。通过“芯片”集群等主题实践活动,与会的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驻站专家、育苗龙头企业和村组干部代表围绕活动主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很多较好的意见建议,县直相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对项目建设、种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破题式发言。以面对面的形式,让人民群众的声音得到充分反映,使人大工作带着一线的“泥土味”,为人参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拉开了定“调子”、找“路子”、迈“步子”的序幕。
产学研聚势赋能
土专家云端联动
紧扣产、学、研一体化关键,争取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支持,吸纳院校专业人才7名加入代表工作站,筹建了“科技小院”人参果工作站,把人参果专家云聚西街口,为人参果产业科技赋能;紧扣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动员核心种植区域村组就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凝聚种植大户产业发展合力,目前成立了51家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人参果产业扩面增量夯实基础;紧扣区域产业联合发展需求,牵头成立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利民人参果产业协会,把当地的“土专家”汇集起来,吸纳7家县域有实力、有影响的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合作社社员共同加入,搭建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信息互通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各合作社、企业、种植大户互促互进、共同发展。
代表领航破技术
田间课堂传真经
专业代表工作站建立以来,通过观摩指导、专业培训和科普宣传,引导更多乡土人才练就兴农富农本领,促进了人参果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养提升。代表们积极发挥产业发展“领头雁”作用,依托代表工作站、科技小院、合作社等平台和主题活动,在人参果种植技术上积极领学促干,各级代表在自身学精学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联络指导种植大户开展技术指导,分享传授整形修剪、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经验,促进人参果种植户提质增产,为产业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十亿产值拓版图
太空育种筑“芯”梦
一是在石林县人参果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赋能推动下,西街口人参果种植面积达10.19万亩,产值超过10亿,辐射带动石林县和临近州、市、县广泛种植人参果超过40万亩。并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销售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人参果生产中心、技术中心、交易中心、种苗中心,“中国人参果之乡”的赞誉名副其实。二是西街口镇依托人参果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驻站专家团队完成人参果亲本筛选、组合配制、杂交试验、杂交后代单株选育、品比试验、多点试验等工作,筛选出优良品种(系)15个,填补了国内人参果杂交育种空白。入选太空诱变育种项目,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183天的人参果种子正在进行种植试验。驻站专家的科技赋能,为人参果“芯片”迭代升级,巩固西街口产业国内领先和世界一流的地位,推动人参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资源联享谋共赢
乡土人才炼成记
下一步,西街口镇将进一步深化资源联享机制,推动乡土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一是优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进一步搭建科研院所与基层种植户的沟通桥梁,定期组织双方交流会议与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活动,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跟踪机制,确保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新品种等能快速、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种植生产中,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无缝衔接;制定更为细致、公平的合作社与协会合作规则和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成员的合作意识与经营管理能力,确保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信息互通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产业协同发展的效率。二是深化人才培养与带动效应。联合更多外部教育资源,如邀请农业高校专家开展线上长期培训课程,提供系统学习机会,同时设立乡土人才成长专项资金,资助有潜力的乡土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先进农业模式,拓宽视野,使其在种植技术、产业管理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鼓励代表带头开展产业创新实践项目,如探索新型种植模式、发展人参果深加工等,以实际行动引领更多种植户和乡土人才跟进,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