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民族团结进步的医者强音

发布时间:2024-10-21 16:13 信息来源: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民族团结进步的医者强音

石林县卫生健康系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侧记


石林彝族自治县有彝族人口9032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2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建县至今多民族团结进步已成为全县25.6万人口的共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为载体,本着“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初心,不断完善医疗质量体系建设,优化就医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医者强音。

彝族病患的“VIP服务”

对石林县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看病难”的首要因素是就医时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尤其是文化水平低、很少出门的彝族老年人,他们不能顺畅地使用汉语,更无法和医务人员描述病情和叙述感受。

针对彝族病患沟通难这一现象,石林县卫生健康系统逐年加大少数民族医护人员招聘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打通就诊渠道,解决少数民族的就医难题。

图片4

彝语服务

据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严丽琼介绍,为了帮助彝族病人沟通,该院各科室都有彝族医护人员或彝语服务。以内科为例,每一位住院的少数民族病人,都由专门的彝族主治医生和护士来负责。相比一般的病人,医护人员对待少数民族病人时更加耐心细致,沟通内容常常是从医学常识开始,再到用药原理、治疗方案等,细致到病情是怎样发生、发展和演变的,为什么要用吃这种药、输这种药水,以及如何遵照医嘱配合治疗等。有了这些基本沟通,病人才听得懂,从心里打消顾虑,信任并积极促成治疗效果向好发展。

图片5

医患沟通

近年来全国糖尿病人逐年攀升,县人民医院需要定期随访、终身随访的病人也为数不少,专设的彝语随访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曾有彝语随访人员联系长湖镇雨胜村的毕大姐时,因多次电话沟通不畅或不接,无法敦促其按治疗项目定期完成各项指标检测,于是只能拜托卫生院的彝医、村委会的乡村医生,上门为其讲解科学管理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性。“身边人”劝导的亲切感使毕大姐不再有抵触情绪,开始好好配合病情监测管理。

彝语医护人员的沟通服务还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吴某因患肾病已干不了体力活,但迫于经济压力,实在挺不住了他才会住院缓解一下,即便这样还是成了医院的常客。医务人员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为防止其因病返贫,建议从常规治疗转为血液透析。但怎么谈吴某都不同意,认为这样死得更快。于是医务人员找来他信任的彝医,详细讲解了现代透析技术安全可靠、申请医保救助政策月花费只需两百元左右后,他终于同意实施透析治疗。现在的吴某已经能下地干活,并且三年未住院了。

像石榴籽一样团结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2017年,石林县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县所有的乡镇(街道)、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主要风景区、开放宗教场所、中小学幼儿园都深入开展了创建工作,为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县卫生健康系统因势利导,把创建工作作为提高医疗卫生质量的重要抓手,2020年以来共有15家医疗单位创建为省、市、县级示范单位,4家医疗机构为“十进”活动进医院示范点位打造点,切实改善了全县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水平。

工作的关键在人。创建工作中,各医疗单位重视工作场所的民族团结氛围,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尊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曾有部分彝族医务人员经常在汉族同事面前说彝语,因为这样比较自在,可是汉族同胞听不懂也说不来,难免有了距离感。针对这一现象,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了“讲一家话”活动,倡议办公场所讲普通话,同事之间沟通交流用普通话,避免不同民族之间产生隔阂或引起误会。同时,提倡“交一个民族朋友”,鼓励同事之间、医患之间交朋友,增进互相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其他活动还有培养一名“彝语”导医、培训一名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建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广场等,称为“七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图片6

彝语导医

“同事之间几乎感觉不到汉族彝族的差别,大家相处平等愉快,”体检中心的彝语导医陈超萍说,她身边的同事交往时根本不考虑族别,关系亲疏全凭个人喜好。有一次她听说新来了一位彝族同事,担心他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局促,于是主动用彝语和他打招呼,没想到对方脱口而出的却是普通话,一时间他俩都笑了起来。陈超萍从上小学起就和汉族同学在一起,彝语汉语能自如切换,和同龄人交往没有汉彝之分,像她这样的年轻彝医很多。

事实上,由于石林县一直以来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是人民群众感同身受的一句实在话。汉族同胞们习惯了从小到大过彝族火把节,习惯了在重大节日、重要日子穿上彝族撒尼服装,而越来越多的彝医,也和汉族打亲家、交朋友,经常往来,融洽亲密。

图片7

团结友善


成长中的彝族干部

石林卫健系统一直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提拔使用干部中,既强调任人唯贤,也保证少数民族干部的占比,实现各民族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目前卫健系统所属事业单位领导中,少数民族8人,占22%;所属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中层干部有少数民族23人,占37.1%。

这些脱颖而出的彝族干部也不负众望,在各自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多人成为行业佼佼者和模范代表。

图片8

“万名人才兴万村”

县医院团总支书记、外三科医生李林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2023年,李林作为“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的派驻人才,到清水塘村委会结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清水塘村委会是典型的彝族村,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身为彝族的他在协助春耕生产、文化建设、产业振兴等工作中,更能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实际需求,也更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帮扶期间,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李林帮助尾博邑村完善了老年协会基础设施、为27户困难家庭购买了春耕生产化肥、组织43名党员帮助困难家庭进行春耕播种、为困难学子捐款捐物寻找出路等,以实际行动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李林用心沟通、沉下心做事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赞誉。村委会很多村民有病有痛会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因为李林在那工作;娃要考大学填报志愿会让李林帮忙,因为他见多识广为人可靠;有村民对要不要做手术谈半天仍决定不了,李林一去就同意了。

医技方面李林也毫不逊色,他崇尚一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业务性质使他成了唯一一位天天备班的年轻医生。作为团总支书记,李林带领的青年队伍是“自带光芒的年轻集体”,2021年被评为市级“五四红旗团支部”、2024年获得石林县“青年五四奖章”。

在石林县卫健系统,像李林一样兢兢业业的彝族干部和医务工作者也还有很多:获得“春城最美护士”称号的李瑞芳、获得全县“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毕自芬、被评为全县“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的李桂芳、“健康春城.最美医者”昂仙、云南省优秀医疗卫生人员王利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崭露头角,发光发热。

图片9

少数民族干部在成长

团结一心,共创未来。石林县卫健系统以维护民族团结为基础、以共同进步和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县、乡、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作用,丰富载体强化宣教氛围,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大力营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立足岗位落实责任,结合重点工作创新举措,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有阵地和着力点,引领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图片10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中文域名: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石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石林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1-67796695 邮箱:slxxgk@qq.com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60001